欢迎访问陕西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综合新闻

情系大巴山,帮扶咱白家——陕西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扶贫系列内容之二实践篇

作者: 时间:2017-06-22 点击数:

 2017614-20日,在为期7天的扶贫工作当中,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杨晓俊、成英文老师除了承担特色产业扶贫培训班课程外,还考察了镇坪县周围的山脉,走访了白坪村贫困户,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户的住房、经济、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白驼岭周边地形、地貌、动植物、水资源、矿产资源及白坪村村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次社会调研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党委书记张淼带队,两位老师一起去走访白坪村农户。了解全村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人口情况;第二阶段由两位老师自己去查看县城周边山上农家乐发展情况;第三阶段由两位老师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党政办驻村书记邢宏岳前往最偏远贫困户郭忠美家进行家访和看望老人。

白坪村远看风景美如画,房屋点缀在山坡上,一副世外桃景象。但要想走进,必须从公路大桥下穿过,贴着河流的峭壁走向300米后,跨过吊桥才能通向村子。 

 

           

           

            

           

         

 615日上午,旅游学院书记张淼和两位老师冒雨来到白坪村。先走访了路边第一家,经济条件还好,家里有智障老人。询问了住房状况、收入来源及村里其他贫困户的住址和家里基本情况。从中了解到该村由于地处偏僻地带,交通闭塞,近亲结婚现象严重,导致弱智智障人口较多,也是贫困原因之一。

           

         

 

         

走访几家之后,开始询问帮扶对象郭忠美家如何走,在得知单程需要三个小时,而且是大山深处,下雨天几乎无人敢去。于是在乡亲们的劝说下打消念头,回到村委会。

616日早上,两位老师爬上县城北坡,考察农家乐发展情况。山坡几户人家,路面都已硬化处理,车子可以上山,但坡陡路窄,非当地人无法驾驶。符合农家乐标准的只有一家,一年经营也就几个月时间,日常收入还是靠其他渠道获得。 

县城上山的路

         

              

 

农家乐留影

 

           

         

两天后,两位老师背上背包,带上水、干粮再次去看望郭忠美,这回同行的还有驻村书记刑鸿岳,一个80后的村干部。当走到村口问路时又被乡亲劝说不要去了,看我们肤色,估计觉得是城里来的,没有走过山路。估算我们往返得5个半小时,而且山路危险,杂草丛生,悬崖陡壁较多,天黑回不来。继续前行,再次问路时又被劝说不要去了,太远。三人商量下,结合实际就地取材,各自带了一根拄杖,其中成老师说:这就是小马过河,各有各的说法,不试试怎么知道?也是,以他10年骑行的经验,包括我10年爬山的经验,只要有人住就有路,于是快步赶路,顺着村后的小路爬山前往。 

           

         

 

翻过两道山梁后,我们的样子。

 

       

           

         

 

路遇半山腰锄地老人,想问路,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已经言语不清了,只能通过手势明白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半山腰废弃的房屋。

 

           

淌过一条河后,我们的样子, 

快到山顶,我的样子,汗已湿透,脸上放光。

         

 

翻过一个山头后终于看见房屋了,传说中的郭忠美家。百年老屋,斑驳陆离,已是风雨残烛。 

 

           

         

第一次看到老人,心里咯噔以下,虽然有所准备,还是被老人的形象震撼了!独自在山上放养40多只羊,期间还要挖草药。

           

         

热情的老人知道我们的来意后,非要烧水给我们喝。

         

    院子里我们跟老人聊天,她比半山腰的老人健谈,说了她家的来历,忠字辈的排行,估计很久以前也是大户人家逃荒到此,在这山顶居住下来。她有四个儿子,现在和二儿子两个种了十几亩地,养了40多只羊,一头猪,还有几十箱野蜂。平时挖草药,放羊。除了逢年过节,难得下山一趟,亲戚也是过年来看看她。说到搬迁下山,她很愿意,也很高兴,主要是为了儿子能成家立业。可怜天下父母心!

           

           

         

 

此次走访,将我们在山下设计的种种扶贫方式推翻。上山唯一的通道就是杂草丛生的小路,只能容下两只脚,根本无法运输,这与懒惰不思进取没有关系。他们的贫困,除了交通之外,也是常年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被社会抛在历史的尘埃中。

扶贫,任重道远,搬迁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一系列的问题还在眼前。住宿解决,但生活来源如何实现?迁移户与原住户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现代生活与原始生活方式的转换如何适应?村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平衡如何维持?这也是扶贫路上的话题。

陕ICP备05001583号-1 © CopyRight 2002-2012    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电话:86-29-85319274